《韓股》晶片股領軍走高 KOSPI指數上漲2.90%

大马财经新聞 記者 報導

韓股週四上漲,晶片股領軍走高。美國記憶體晶片製造商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 Inc.)財報、財測優於預期,受人工智慧產業使用的記憶體晶片需求蓬勃發展的帶動。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9月26日收盤上漲2.90%或75.25點,收2,671.57點。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韓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期較5月份的預估下調0.1個百分點至2.5%,這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持平。韓國政府預計今年經濟成長2.6%,韓國央行預測今年經濟成長2.4%。

OECD報告稱,預計韓國經濟增長將穩定,今年將增長2.5%,2025年將增長2.2%,全球半導體需求持續強勁將有助於出口。報告將韓國今年的通膨預期從先前的2.6%下調至2.4%,同時維持明年2%的預估數字。

作為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OECD提到了地緣政治風險以及隨之而來的貿易緊張局勢、低成長潛力以及在通膨緩解過程中金融市場的過度波動。經合組織建議各國在通膨緩解且勞動市場維持穩定的情況下繼續降低利率,降息幅度和時間應取決於數據。

韓國財政部週四表示,預計2024年韓國將連續第二年出現稅收收入大幅短缺,主要原因是去年經濟放緩導致企業活動疲軟。韓國政府預計今年稅收將達到337.7兆韓元(2,534.1億美元),比2024年預算規劃中的預測短少8.1%,即29.6兆韓元。修正後的金額也比去年的稅收收入344.1兆韓元少了6.4兆韓元,去年韓國稅收出現創紀錄的56.4兆韓元的缺口。

財政部官員表示,由於去年全球貿易疲軟和半導體行業低迷,企業稅收預計將比之前預期減少更多。今年的企業稅預計將增加63.2兆韓元,比先前的預測減少14.5兆韓元。所得稅也可能減少8.4兆韓元至117.4兆韓元。根據預測修正,隨著政府延長燃油稅削減計劃,交通、能源和環境稅預計將出現4.1兆韓元的缺口。

韓國央行週四公佈的數據顯示,隨著企業在出口結算後增加美元計價存款,8月份外幣存款連續第三個月增加。截至8月底,居民外幣存款餘額為1,004.1億美元,月增59.7億美元。居民包括當地公民、在韓國停留六個月以上的外國人以及外國企業。此數據不包括銀行間外幣存款。

按幣種分,上月美元計價存款增加55.3億美元,至835.7億美元;日圓計價存款減少2.9億美元,至98.1億美元。歐元計價存款也增加了7億美元,達到48.3億美元;人民幣計價存款增加了3,000萬美元,達到10.4億美元。截至8月份,企業存款為852.5億美元,月增59.2億美元;個人存款增加5,000萬美元,達到151.6億美元。

韓國央行週四發布金融穩定報告中表示,韓國金融體系保持相對穩定,但家庭債務和房價上升可能會增加潛在的金融不穩定,稱由於家庭債務和房價沒有大幅放緩的跡象,人們對貨幣寬鬆抱持著很高的預期。央行警告稱,由於房價和家庭債務上漲,金融失衡的可能性很高。

央行表示,已經公佈的住房供應計劃,加上遏製家庭債務上升的措施,可能會部分遏制任何潛在的金融失衡,但如果房價繼續上漲,管理家庭債務將變得更加困難。央行表示,當局需要繼續根據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來管理家庭債務。韓國央行也表示,金融機構需要透過清理更多不良貸款來加強資產穩健性。

央行表示,要及時採取措施應對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同時加強對美國總統大選、地緣政治風險、房地產貸款等多種因素的監控。儘管借貸成本較高,但家庭貸款仍持續成長。央行數據顯示,在抵押貸款創紀錄成長的帶動下,韓國銀行在8月發放的家庭貸款連續第五個月成長。

根據韓國工業聯合會(FKI)的月度民意調查,由於對高利率和國內需求疲軟的擔憂,韓國10月份商業景氣指數仍然悲觀。10月韓國銷售額排名前600名的企業商業調查指數(BSI)為96.2。讀數低於100意味著悲觀主義者多於樂觀主義者,而高於基準則則意味著相反。

自2022年4月以來,該指數一直保持在100以下。10月製造業BSI為96.4,而非製造業指數為96。FKI官員表示,科技和汽車產品出口推動出現了積極跡象,但僅限於少數行業,而大多數公司仍然承受著需求疲軟和高利率的負擔。官員表示,由於消費者支出萎縮,國內市場長期停滯,第四季度經濟復甦仍存在不確定性。

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005930.KS)上漲4.02%至64,700韓元。電池大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373220.KS)持平為413,500韓元。DRAM巨擘SK海力士(SK Hynix)(000660.KS)上漲9.44%至180,900韓元。

(圖片來源:MoneyDJ理財網資料庫)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