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祥才:政与商之间,存在珍贵的“真空地带”

《管子·小匡》里写:\"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古人认为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柱石,春秋之际四民平等,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时代,依此排序的风气逐渐消失,但社会仍然默认,政界、商界、农业、工业各有其行业壁垒。

 

专精其一已然不易,再想横跨各界、纵贯东西,能臻于大成者更是凤毛麟角,但在马来西亚,林祥才就是这样一位奇才。

 

从工程师到企业家,再到国会议员,掌管新闻部、旅游部及财政部,每一次角色转变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考验。

 

为什么总是选择做“困难的事”?商界到政界的鸿沟该如何弥补?拼搏已久,年近古稀的对事业他还依然保有期待跟愿景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与林祥才展开了对谈。

 

专访林祥才:政与商之间,存在珍贵的“真空地带”

 

担子越重,动力越强

 

跟大多数马来西亚第二代华裔一样,林祥才祖籍在广东潮阳,本人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威省南部的小镇爪夷(Jawi)。

 

这对日后走上政商双栖之路的他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天然生长在跨国语境下的他更能理解和适应多元诉求。

 

无论从政还是从商,核心都是解读、分析对方未曾说出的需求,而林祥才自小就在锻炼这一能力。他告诉《财经时报》,自己从商时学到最多的就是跟不同人,讲不同话。

 

“做商业让我学会在对的时间讲讲对的话,在讲话之前冷静思考。用恰当的交流方式跟不同的交往人群交流,进而结交商业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文化融合、社会网络关系与政治资本对在马华裔来说是持续性考验。

 

林祥才也提到,早期自己没有想过从政,尽管受到家庭影响从小就在接触政治环境,但从政的压力还是很大。

 

“从政和从商不同,在政坛要面对每个人,要确定每个人认同你,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我是要为大家负责的。”

 

所幸,林祥才是个“弹簧型”的人,遇强则强的他不会被困难压垮,反而会在逆境中重生,从商和从政时都是如此。

 

颇有经商头脑的他,儿时家庭环境其实并不好。独立二字是林祥才成长史中最贴切的描述,中四那年林祥才独自离开家乡,到槟岛的工业学院求学。毕业后来到吉隆坡发展,林祥才也没有借助家里的能量,而是孤身一人进入建筑公司工作,凭借优秀的工作能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获得公司高管层的信任。

 

27岁,林祥才已经能够代表公司到东京洽谈生意,次年更是直接升任总经理。职场进阶顺畅,投身政坛的他也走出了一条坦途。

 

1993年,林祥才开始投身马华党务的他,两年后就当选为国会议员,并在1999年出任交通部次长后一路晋升,现在仍然担任着马来西亚财政部第一副部长、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副总会长等社会职务。

 

专访林祥才:政与商之间,存在珍贵的“真空地带”

 

真诚可抵万钧之力

 

任职交通部、新闻部、旅游部、财政部等部门期间,林祥才推动了大量政策落地。

 

在旅游部就职时,他积极动员官员学华语,自己也多次前往西安、广州等地洽谈中马旅行项目。向其他国家推广马来西亚文化之前,他还会成立专业小组来了解友国的未来趋势,确保其他友族的理解。

 

不可否认的是,中马关系友好给他开展业务打下了良好基础。

 

林祥才提到,两国交流可以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时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下南洋是赚钱养家的选择,中国人刻苦努力的特性使得他们的发展很成功,这也协助马来西亚的发展。”

 

但聚焦到他个体身上,真诚才是民众自发拥护、爱戴林祥才的原因。

 

在政府四个部门服务期间,为数不多极少收到负面反馈的人里,林祥才就是其中一个。他的诀窍一句话就能概括:在应对无法达成的事情,及时跟民众解释无法做到的理由。林祥才回忆,这为他换来了钱也买不到的信任。

 

真诚二字,放到当下也依然适用。纵览国际局势,林祥才反复强调,“团结”是取得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中国与马来西亚是如此,马来西亚内部各个族群也是如此。

 

“作为华族的代表,一定要保持跟马来西亚不同族群加强沟通,包括子女结婚要出席,大节日访问,一定要花时间走访,保族群互相理解彼此的文化,进而促进国家稳定发展。”

 

跟林祥才聊天时,总是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人生智者的气息,他平和,又不失坚韧,智慧,又不显说教。

 

经历过人生的波澜壮阔后,他对自己、对后辈、对世界都平等以待,既不过多期盼超出预期的回报,也不妄自菲薄看轻自己的付出与价值。在动荡之中,他犹如一座高山,只是存在,就给人以内心的安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